百度 昨日,人社部公布了该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2018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下称《通知》)。

原标题: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发布八月健康信息提示

八月的黑龙江省,高温天气仍时有反扑,降水也较为集中,湿热的环境依然有利于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此时,正值暑期,学生外出、旅游等人员流动频繁,疾病传播的风险不容忽视。同时,部分地区可能面临洪涝灾害的影响,也给公众健康带来潜在威胁。为保障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此发布八月健康信息提示,提醒大家重点关注以下疾病和健康问题,并做好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可达38℃以上,常伴有剧烈关节疼痛,可累及手、腕、踝、膝等多个关节,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疹、头痛、肌肉疼痛、乏力等症状。虽然黑龙江省并非基孔肯雅热的高发地区,但随着暑期人员出行增多,可能存在输入性病例的风险。

健康提示:

1.尽量避免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的地区。如确需前往,应提前了解当地的疫情情况,做好防蚊措施,穿长袖上衣和长裤,暴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等成分的驱蚊剂。

2.做好居住环境的防蚊工作,安装纱窗、蚊帐等,定期清理居住环境中的积水,如花盆托盘、水缸、下水道等,消除伊蚊的孳生地。

3.如从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返回后,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二、食源性疾病

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食品及原料易受到微生物污染,易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另外,随着雨水增多,各种毒蘑菇、有毒植物生长茂盛,易误食引起食源性疾病。同时随着高考和中考结束、暑假的来临,需要注意外出聚餐、游玩增多可能导致的食源性疾病风险。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子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随着气温的升高,食品容易腐败变质,食源性疾病发生风险也相应增加。

健康提示: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厨房和饮食卫生,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不吃野味,不吃野生蘑菇,不吃有毒植物,不吃感官异常的食品,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等要洗手。

2.注意烹饪环境卫生与方式。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把质量关,不购买变质的禽、蛋、肉、水产品等原材料。加工食品时做到生熟食物分开,厨具、容器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剩余食品和隔夜食品尽量不食用,如再次食用应彻底加热。

3.外出就餐多注意。一定要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水,不吃腐烂的蔬菜、水果。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和野生植物。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污染风险。

4.及时就医与消毒。当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身边有腹泻患者或家人腹泻时要注意饮食隔离,做好餐具等消毒。

三、感染性腹泻

八月黑龙江省仍处于高温高湿的气候阶段,食物容易变质,感染性腹泻依旧高发。其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症状包括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如稀水样便、黏液样便、脓血便等),可伴有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等。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被污染食物或饮用被污染水是主要感染方式,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健康提示:

1.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后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揉搓双手时间不少于20秒。

2.注重食品和饮水卫生,食物要充分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蛋类和海鲜等;尽量不吃生冷食物,如凉拌菜、生鱼片等;饮用水选择烧开的白开水,避免饮用生水。

3.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可采用煮沸消毒15-30分钟的方式。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清理垃圾,减少细菌滋生。

四、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部分患儿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八月仍有发生手足口病的风险,家长需持续关注。

健康提示:

1.适龄儿童及时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风险。

2.注意儿童个人卫生,教导儿童养成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的好习惯。儿童的玩具、餐具等物品应定期清洗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3.避免儿童与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4.托幼机构要做好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踪工作,发现患儿及时隔离治疗,定期对教室、宿舍、玩具等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

五、洪涝灾害相关健康问题

八月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可能面临洪涝灾害的影响,洪水过后,环境卫生条件恶化,易引发多种疾病。如水源污染可能导致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蚊虫孳生可能增加虫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居住环境潮湿可能引发皮肤疾病等。

健康提示:

1.注意饮水安全,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对被洪水污染的水井,要进行彻底的清淘、消毒后再使用。

2.做好居住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及时清理洪水退后的淤泥、垃圾等,对房屋、家具、餐具等进行彻底消毒。

3.避免接触洪水,如必须接触,要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好雨靴、手套等,接触后要及时清洗消毒。

4.注意食品卫生,不吃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淹死或病死的畜禽和鱼虾等。

  5.做好防蚊、防蝇、防鼠工作,安装纱窗、蚊帐等,使用杀虫剂、灭鼠剂等,减少蚊虫、苍蝇和老鼠的滋生和传播疾病的风险。

六、暑假安全

暑假期间,学生外出玩水、游泳等活动频繁,家长应加强监管,注意防范溺水等不安全事件发生。

健康提示:

1.树立交通文明意识。暑假期间,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确保交通安全。避免让孩子独自在路边、车辆周边玩耍、逗留,培养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2.防止溺水。选择规范的游泳场所,不去池塘、水库、沟、河等情况复杂的自然水体内游泳戏水。下水前要做好热身,避免下水后发生肌肉痉挛等问题,家长应全程关注孩子的活动轨迹和状况,避免发生意外。

3.防止中暑。出门应做好防护工作,注意遮挡,避免太阳直射。避免长期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用空调、风扇等降温。要少量、多次、充足饮水,并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4.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暑假期间应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做到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膳食营养均衡,荤素搭配、不偏食、不挑食,少喝或不喝饮料。

七、防范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

假期是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高发期,尤其暑假期间,溺水、交通事故、跌倒坠楼、触电、烧伤烫伤等意外风险显著上升,需格外警惕并加强防范。

健康提示:

1.家长需对家中物品进行系统性安全排查,将热水瓶、消毒液等高温或腐蚀性物品放置在儿童无法接触的高处或带锁橱柜中;厨房刀具、剪刀等尖锐器具应妥善收纳于儿童够不到的抽屉,并加装安全锁;家用电器、电源插座等需远离儿童活动区域,破损电线及时更换,闲置插座加装保护盖;严禁儿童攀爬窗台、阳台,窗边不放置可攀爬的桌椅,必要时安装防护栏;同时,将药品、化妆品、打火机等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物品单独存放,避免儿童误触误用。

2.家长要切实履行看护责任,教育孩子远离未开发景区、野外河道、无人看管的池塘及水库等危险区域,坚决杜绝私自下水行为。儿童游泳必须前往正规、有资质的游泳场所,且全程由具备救护能力的成人陪同,严禁单独或结伴擅自下水。若遇同伴溺水,务必提醒孩子保持冷静,坚决不能盲目下水施救,应立即大声呼救,寻求周围成人帮助,或利用救生圈、长竹竿等工具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实施救援。

3.家长应通过情景模拟、案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儿童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如遵守交通规则、不玩危险游戏等。同时,教授孩子基本的自救技能,如火灾逃生、溺水自救、简单伤口处理等。日常需加强监护,尽量避免未成年儿童独自留在家中,多陪伴孩子参与安全的户外活动,在互动中强化安全认知。

希望广大居民在八月依然能重视健康和安全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心态,确保身体健康,平安度过美丽八月。(来源: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陈显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